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電子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首頁

最新

深度專題

我的閱讀

選單

朋友、軍營、宮廟潛台諜影共諜國安戰的滲透手法、量刑爭議與司法調查困境2025.9.30 最後更新民進黨前幕僚黨工涉及「國安案件」經半年起訴調查,9月25日一審宣判,4位涉案人士被判4年到10年不等刑期。當然,不只民進黨相關人員捲入共諜案,國民黨前議員助理也有相關案件正在調查中。因為國安犯罪資料皆屬機密,《報導者》只能從曝光的新聞資料,逐一收集梳理案情細節,以近6年上百筆資料,試圖描繪這場沒有煙硝的共諜戰:誰被吸收?吸收手法?網絡如何布建?我們的國安、司法單位又如何回應?資料顯示,近年涉案人士身分已趨多元化。從早期常見的現、退役軍警人員,開始浮現政黨幕僚、宮廟主委、黑道人士、徵信社、旅行社業者,中國對台的吸收布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隙縫。中國不再只鎖定高階將領收集關鍵軍事機密,而是往基層軍警、政黨人士和民間單位布網,目的或許不在於機密資料,更是分化社會的心理戰,在未來關鍵時刻發揮擾亂民心的作用。但面對中國發動這場隱形的灰色戰爭,台灣則需克服「人權保障」與「國家安全」間諸多困難糾結的矛盾。目前台灣法律規範的「間諜行為」是:替敵方發展組織、刺探收集機密、洩漏交付機密資料等。但在調查執行上,司法人員常面臨舉證困難,如何拿出發展組織的「金流」、「對話紀錄」證實其意圖,心證難尋外仍須堅守證據資料的合法原則;甚至有國家機密在未被核定之前洩漏,那又算不算機密資料等等。在「難抓」、「難判」困境下,許多證據較明確而判刑案件,過去5年的平均刑度約4.7年,專家仍一致認同刑度太輕。一名前情報員退休上將被中國吸收,引薦軍中友人洩漏資料,被判1年6個月,對比一名現役軍人侵占一台7千多元洗衣機被判6年8個月,專家認為此訊息「無異鼓勵貪腐充當共諜,對國安造成造成重大負擔」。國安相關法律仍有漏洞之處需要補綴調整,但又不能逾越人權的規範。當中國以全面吸收滲透,社會信任被消磨,我們如何彼此警覺,卻不以信任崩塌為代價來建立反間諜防線?這是台灣正在進行中的制度考驗,也是身在民主社會的我們需共同面對的艱難考題。監製|方德琳文字|許詩愷封面攝影與設計|陳曉威、黃禹禛、江世民攝影|陳曉威設計|黃禹禛、江世民文稿編輯|張詩芸社群編輯|陳思樺、林彥伶誰是叛國者──共諜案是情報戰、更是社會信任消耗戰,台灣為何淪於被動?不論國安事件涉及洩密、發展組織、安排內應,其起源都是「信任」遭有心人士濫用;體制蹣跚與情報戰的隱密性,更放大民眾不安情緒。間諜滲透不只是一場神祕的情報戰,…2025.9.30侵占洗衣機刑責比洩密還重?退役情報人員眼中的國安案分析和困境《報導者》從公開資料中,挖掘近年各項國安案件的關鍵數據和案情細節,並透過退役軍警人員的視角觀察:當法律判決與社會觀感產生落差,台灣在這場沒有煙硝的「反情報…2025.9.30難抓、難判、難修法──當國安犯罪的灰色迷霧成為司法考題國安犯罪長期被視為最難偵辦與審理的案件,往往歷經數年調查,最後卻因證據不足或法規限制,落入「難抓、難判」窘境。當中國滲透手法日益多元,台灣司法體系得儘速在…2025.9.30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贊助我們

關於我們

作者群

聯絡我們

加入我們

常見問題

捐款徵信

基金會消息

影響力報告

出版品與周邊

公益合作

訂閱電子報

訂閱 Podcast

訂閱 RSS

安裝Web App

訂閱Telegram

衛部救字第 1131363879 號|勸募期間 2025/1/1~12/31

許可協議|隱私政策|品牌規範

許可協議|隱私政策|品牌規範

Copyright © 2025 The Re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