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特别优秀的人,往往活的岁数并不长。于是,有人就慨叹,天才短命。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天才短命的现象让人唏嘘感叹,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并非天才都是短命的,只是短命的天才宣传出来,才会让人不胜唏嘘。长寿的天才一般都比较低调,不会主动宣扬,也不会受到媒体的追捧。一般来说,才能就像是电池,在最大限度利用的时候,用光了电,却不能有效补充,就会出现耗光了电,短命的现象。天才似乎有这种意思,或许过早耗光了所有的才华,并没有获得太多的经验补充,就会变得非常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的情绪,也就会短命了。有的得病死了,有的自杀身亡。甚至天才已经看透了世界的真相,也就没必要在世界上存留太久了。

毕竟,人都是要死的,早死晚死都得死。但人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应该有一些所谓的希望,才能活下去。天才们大多早慧,似乎可以参透人生,可以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并不明白自己生来是干什么的,只是随波逐流,在被发现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某些方面的天赋。古代的天才大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有关系,受到权力系统的追捧,却并不能获得什么大的提升。古代权力系统的官员主导主流意识形态,要人们安分守己,而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统治阶级设定了科举考试制度,要书生们都来参加科举考试,只要书生能够考中,就可以跻身官场,成为官员,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如此的诱惑,很多农民的家庭要花费几代人的努力供养一个书生,让书生去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科举考试的项目就变得非常重要。以此来衡量天才们似乎不差,有几岁就能写诗文的神童,还有十几岁写的诗文成了经典,竟然流传八九百年,当然算是优秀的人了。不过,这些人大多短命,或者说人们接受的宣传出现了问题,就是很多媒体都在宣传天才短命,或者说短命的天才比较可惜。只是报道一两个短命的天才,还不具备普遍性,要是报道好几个短命的天才,就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刺激,进而产生误导。

其实,作为优秀的人不一定是天才,天才也未必短命。很多优秀的人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某一方面杰出的才能,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甚至在大学搞研究的时候,才会厚积薄发,表现出杰出的才能。是不是人们只是关注那些小时候就表现出天才气质的人,而忽略了那些长大后才成长为杰出人才的人?似乎是这样的。人们不可能不受媒体的影响,而媒体宣传的都是少年天才,是短命的天才,对于长大后才成长为优秀之人的现象视而不见,才会对人们形成一定的误导。当然,社会也不一定真的需要天才,没有天才,也可以照样发展。至少人们相信科学,把研究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之上,就不会偏离世界太远。文明的进程并不是一两个天才决定的,而是所有科技水平决定的。一两个领域可能有天才,但并非缺了他们不行。

科学研究需要优秀的人才,也需要他们做出长久的努力,但他们并不能只是像流星划过天际,也不能像昙花一现,而是要有长久研究的耐力,有持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才能不断进取。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是天才,很可能是某个领域持久用力的人,是长久搞研究的人。虽然现在很多领域分支多,学科知识分类细致,但只要专注于某一领域,做长久而细致的研究,就会出现很大的进步,甚至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的人并不一定会短命,甚至会活得时间很长。钱钟书属于天才,过目不忘,还要持续研究古典文学,成果显著。活了八十八岁,爱因斯坦算是天才,活了七十六岁。而天才王勃活了二十七岁,喜欢超人哲学的尼采活了四十四岁。

可见,优秀的人并不是那么短命,而是有着自己的命运。短命的天才给人的刺激太深,以至于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甚至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会让一些平庸的人庆幸自己的平庸,似乎平庸就可以活得更长久。其实不然,平庸的人也有夭折的,并不能一概而论。优秀的人如“锥处囊中”,早晚会锋芒毕露,套用一句俗话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总会被人发现的。不过,还没被发现就已经驾鹤西去,怎么说都算是一种悲哀。古代不知道有多少书生写诗作文,要流传于世。只是受到了权力系统的胁迫,也就没办法写下去了,其诗文也不会脍炙人口,甚至根本不会流传下来。没有流传下来,就不算是延续了生命,而流传下来的诗文延续了作者的生命,让后世很多人都知道作者是谁,也都知道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优秀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还是搞科研的,亦或是做了领导,做了富豪,都不一定短命,所谓的短命只是媒体宣传的,也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真正优秀的人会为自己谋求生路,也会在看到世界真相之后,仍然坚强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