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的南部,威海乳山市和烟台海阳市的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名叫岠嵎山。
准确的说,岠嵎山是方圆数十里一整片山区的概称,山区里的每座山头都有各自的名字。在古代,人们似乎更喜欢单独称呼不同的山头,而很少概称“岠嵎山”。因此,在历史资料当中,很少能直接看到“岠嵎山”的字眼。被现代人引用最多的一句史料,就是宋代“登州地震,岠嵎山崩”。而关于这个“岠嵎山”在哪里,还一度有过争议:《栖霞县志》曾将“岠嵎金牛”列为当地八景之一,称岠嵎山在栖霞金山附近。不过,后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在宋代发生地震的岠嵎山,指的就是乳山和海阳交界处的岠嵎山。
因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岠嵎山上怪石嶙峋,有很多石洞。通常来说,山上石头多的话,则容易缺水。但岠嵎山却不一样,山石的缝隙当中,有不少泉源。有石洞、有水源,这对很多动物来说,是理想的栖息地,对狼来说,同样如此。
岠嵎山区的村子里,流传了很多关于狼的故事。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能讲上一段,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的野狼还很多。
乳山市乳山寨镇的玉皇山后村,地处岠嵎山腹地,这里的老人自然对狼更不陌生。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村里一位姓单的老爷子,讲了一段关于狼的故事。
“近有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这是《水浒传》武松打虎桥段中告示的内容,意思是提醒大家注意野兽,尽量在中午前后过冈,尤其不要走夜路。而在玉皇庙后村,当年“躲狼”的情况,与此颇为相似。
玉皇山后村不大,百户多一点人家,有于、单、刘、张、李、邢等姓。听老人讲,山里以前有座玉皇庙,庙所在的山峰叫“玉皇山”,玉皇山后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来此定居的村民先祖,也大多是给庙里种地的佃户或雇工。
(岠嵎山多石,玉皇山后村的房子大多是就地取材)
由于田地林产分散于山区的不同角落,因此有的住户就住在距离村子比较远的地方,来回办事要走很长距离的山路。而他们在走山路的时候,遵循的原则也是“不走夜路”,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遇到野狼。
单老爷子今年80多岁,他说自己小的时候,还有看山户住在山上,到村里来的时候,一般下午2点左右就要往回返。而“不走夜路”绝非危言耸听,因为老爷子说,当时晚上听见狼叫,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跟胶东半岛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岠嵎山区的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乳山市志》在介绍境内野生动物种类时说:“哺乳类主要有獾、狐、狼、刺猬、黄鼬、鼹鼠、仓鼠、野兔、蝙蝠等,但獾、狐、狼50年代后已极少见。”即便在玉皇山后村,狼也只是存在于老人的故事当中,年轻一代对狼并没有什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