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在三国时代,有些谋士混得特别好,无论为谁效力都深受信重,左右逢源,比如说贾诩,在李傕、郭汜手下被信任,在张绣帐下也吃得开,到了曹操这边也深受信重。为什么呢?贾诩这个人有“智”,能勘破人心。

而还有一种人,在哪里都吃不开,就如许攸。袁绍不信任他,其实曹操也不信任他。因为许攸这个人多谋而少“智”,他能够出谋划策,但他不懂人心,曹操利用他的“多谋”,却厌恶他的“不智”。

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看清领导的意图,知进退,懂取舍,才是智者。“贪而不智”是要给自己惹大麻烦的,而许攸恰恰就是这种人。

要说许攸不聪明,那肯定不对,许攸相当聪明,他看问题总能抓到关键点。曹操和刘备打仗,许攸就劝袁绍乘机发兵,“讨汉贼以扶王室”,打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企图。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许攸又给袁绍出点子“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要断曹操的后路,把汉献帝抢过来。这确实是够阴毒的,正好击中曹操“兵少粮寡”的七寸上。但由于许攸的家人贪滥民财,多科钱税的贪腐之事被查出,袁绍大怒,弃之不用。

而许攸投奔曹操以后,大家注意一个情节,他问曹操军中还有多少粮草,曹操先说一年,许攸不信,曹操又说半年、三个月,许攸仍不信,曹操凑到许攸耳边说只剩下一个月的粮草了,许攸大笑,“休瞒我!粮已尽矣!”

大家认为许攸这个人智不智?曹操乃是一世奸雄,他也是有最隐秘的顾忌的。换成另外一个谋士如郭嘉、贾诩、程昱,能这样去刨曹操的心病根儿吗?

所以说,许攸这次与曹操的第一次会面,就犯了大忌。

在官渡,许攸为曹操出主意,集中精兵猛将奇袭袁绍的囤粮重地乌巢,“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有将领担心许攸使诈,曹操却说,“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尽管如此,曹操仍然有所防备,“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就勘破人心这一点来说,曹操能甩许攸十八条街。

官渡之战取胜后,曹军兵围冀州,久攻不下,许攸又给曹操出了条毒计,“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这计果然是够狠的,“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一战破城,曹军攻入冀州。

进了冀州,许攸嘚瑟开了,鞭指城门对曹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曹操的反应是“大笑”,但曹操心里非常不高兴,杀心顿起,大家注意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曹操到了袁绍府第,发现有人已经进去了,曹操大怒:“谁曾入此门来?”并命人唤曹丕来责之。

门,是一种象征。城门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府门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杨修看到曹操留下的一个“活”字,将擅自拆改了曹操的府门,惹下多大麻烦。你可以领会领导的意思,但绝不能替领导拍板。

像许攸这样,在袁绍手下贪财,袁绍不能忍,曹操可以忍;但在曹操手下,你要贪功,特别是这种天大的功劳,那可不行,还敢叫曹操的小名“阿瞒”,更是找死。

曹操亲自到袁绍坟前祭奠,“再拜而哭甚哀”,曹操对袁绍的功业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回顾了两人深厚的友情,并肩作战的历史。政治上盖棺定论,形势上北方略定,这就决定了许攸必死无疑了。

反正,大家都希望许攸死。对于袁绍的旧部来说,许攸是个叛徒;对于曹军众将来说,许攸是个抢功者;对于冀州的老百姓来说,许攸是个造死水灾的祸害;而对曹操来说,许攸这位老同学是个很难处理的后患。

领导的心意被手下领会,具体怎么安排就是谋士们的事情了,这不需要曹操再去费心。负责动手的人是许褚,这个人选非常得当,不是曹操的宗族,而是他的警卫员。代表的是曹操的心意,但不站任何立场,对大众也很好交待。许攸被杀,曹操“深责许褚”,再厚葬许攸,尘埃落定,没有谁再有兴趣多看一眼,多吭一声,许攸的人生一页就此翻过。

评价一下许攸这个人:

非常有谋略,非常聪明,对事势的洞察力很深,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出谋划策是一把好手,是个优秀的谋士,但他最大的软肋是不善于窥测人心。

生活在这个纷纭芜杂的人世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但是光有洞明世事的学问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还要会窥测人心,善于取舍,懂得趋避,长于进退,方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书写出一篇练达的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